【小结】如何应对蹭咨询?法律人可以这么办
发布时间:
原创法行者同微信公众号
相信法律圈的朋友都有过接待免费法律咨询的经历自打我们读法学开始,就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熟人亲戚朋友亲戚的亲戚亲戚的朋友朋友的亲戚朋友的朋友等等带着法律问题找你咨询。尽管是免费,但作为以维护人类公正义为毕生追求的我们,大多数情况下,仍然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倾囊相授。
一如何看待免费法律咨询,争论一直不断
一网络上的吐槽随处可见图片源于网络
问如何优雅的拒绝免费法律咨询?
方法一请在朋友圈转发这个图片图片源于网络
方法二给对方发段子
复制本段发送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系统法律教育;攻克20门学科,吃透400万字的教材,掌握300多个法律法规,通过天下第一考的资格考试;从业N年,参与多起项目,设立PE,投资目标公司,员工股权激励,企改制,新三板挂牌,IPO,公司发债;积十余年专业法律服经验,我们坚持将宝贵的时间用于为客户提供负责任,有价值的法律智慧成果。本人所能回答的法律问题收费标准为15003000元每时。
二也有对免费法律咨询持肯定态度的
上海某律所的创始合伙人Z律师,在分享自己的执业故事时,就提及自己在刚刚执业那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免费咨询度过的。某次,一个不知道转了多少次手介绍过的咨询者,前后咨询跨度一个月,时间加起好几个时,Z律师始终耐心解答,还时不时给咨询者做做心理疏导。这位咨询者已经不止一次的透露她已多方联系和咨询了若干位律师,但每次给Z律师打电话,Z律师照样有问有答,丝毫没有介意。又过了一段时间的某一天,那位咨询者和她先生一起到的律所,正式聘请了Z律师。当回答为啥选择自己时,咨询者的先生对Z律师说,你没有收费尚且如此尽心,收费了一定会尽全力,我们只能信你了。
正是对免费咨询一贯秉持的态度,让Z律师不断积攒着口碑,客户也慢慢多了起,如今做的可谓风生水起。无独有偶,广某律所主任Y律师也提到,自己在最初执业的时候,一个客户也没有。没有案源,他就在当地一个论坛的法律咨询版块解答众多陌生网友的咨询。虽然是免费,但Y律师从都是认真对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持续付出,分文未取,看不到希望的日子里,Y律师始终坚持,一边是大量的学总结,一边是继续认真细致的解答网友咨询。就这样,整整度过了一年。
在解答咨询期间,Y律师结交了一位当地的朋友。刚开始是Y律师特别认真的回复这位网友的问题,一二去大家便约到线下交流,结果发现彼此特别谈得,慢慢就成为了好朋友。而这位朋友也成为了Y律师到广后遇到的一位贵人。这位朋友对Y律师说,像你这么认真并且人品特别好的人,怎么能让你饿死,于是这位朋友一次性给Y律师介绍了20多件案子。
或许这就是天道酬勤吧。
二我们只是排斥蹭咨询
对于免费法律咨询,尽管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但行者认为他们都没错。问题的根源其实并不在于免费法律咨询本身。记得知乎上有位叫做敏大的网友,转发了吕良彪律师对于免费咨询的一则评论
对于兄弟朋友,这是情谊;对于可能带案源的,这是投资;对于某些公益行为,这是职责所在。只是,律师的精力太过有限。所以我总倡导律师既要挣钱,也要能赚钱。既要能通过自己的能力才干挣钱,也要通过财性的投资赚钱。律师费如果不构成一个律师居家生活的主要源时,律师的职业独立性坚强性无疑将要好得多得多。
行者对此评论非常赞同。作为以知识和技能换取生活主要源的知识型工作者,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法律职业人员在应对各种咨询上是要付出不的成本和投入的。如果解答咨询于公于私,无法获得任何物质或精神层面的正向回馈,那势必是对这种职业的不尊重,对从业人员长期投入和付出的漠视。
所以,我们并不是排斥免费法律咨询。我们抵制的,只是蹭咨询!这种行为其实和蹭吃蹭喝蹭WIFI蹭热点没什么实质区别。
三如何应对蹭咨询?
蹭咨询者,在TA内心深处并不认可法律咨询是一种专业化的服品,有其相应的成本和费用支出。去朋友开的餐馆吃饭,如果免单了,TA会觉得朋友是有成本有投入的,如果免费,TA会觉得过意不去,觉得对朋友有所亏欠,以后有机会要弥补回去。但对于法律咨询,TA会觉得,解答者不就是动动嘴嘛,举手之劳而已,还要付钱?
另外,蹭咨询者前咨询,并不是建立在对解答者信任和认可的基础上的。TA觉得反正有这个不花钱的资源,不用白不用啰。很多时候,TA根本不打算委托律师,只是想借助网络或者辗转介绍等途径,通过综合几个律师的咨询意见,从而攒出一套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案然后去做。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蹭咨询者对解答者的劳动和付出,并不会给予必要的尊重。在免费获取解答者的解决思路和处理方案后,TA并不会发自内心的表示感谢,更不会感觉有所亏欠。TA会暗自窃喜瞧咱这智商,又套出一种解决方案了。
把握了蹭咨询者的种种心理状态,我们就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将蹭者过滤掉。
举个例子。
从事销售工作的D女士是你的前同事,因为日常审查合同,作为法的你与D女士打过不少交道。通过观察,你发现D女士对经济利益特别看重,日为人也比较功利。以前是同事的时候,当她有求于你,希望你赶紧通过某个评审流程或帮忙起草文件时,D女士会对你特别热情;而当问题解决后,D女士可以瞬间视你为路人。一段时间后,某天她又突然表现出和你关系很好,交流几句后,她会马上将所求抛出。解决之后,则又是路人。你以为问题出在你身上,结果和部门其他伙伴侧面交流后,发现这就是D女士的一贯风格。
D女士离职创业了,已经两年多没有联系过。某天又突然打你的电话,一上就是把你吹上天,什么以前同事的时候,就对你的专业能力特别佩服,人品更是赞不绝口。认识的其他法律朋友不敢相信,只信任你,所以特意咨询她创业遇到的一些事情,并请帮忙写个协议。同时郑重表态,不会让你白帮忙的,回头请你吃饭好好聊聊,以后说不定就直接聘请你当她们公司的法律顾问了。接着,D女士不由分说,就在电话里开始了长篇大论
你是不是真觉得你未数时的投入电话咨询协议起草等,D女士会对你感激不尽?甚至觉得现在免费,是为了将双方建立顾问合作关系?
赶紧让幻想破灭吧。结合过往打交道的经历,你应该迅速作出判断D女士是蹭咨询的。所以,赶紧结束这次通话吧。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值得的地方。
也许有的朋友会问,D女士是前同事,对其为人多少还是有所了解的。如果是个陌生人,又该如何判断呢?
很多时候,我们对前咨询的人一无所知。对方可能是某个朋友的所谓熟人,又或者是通过网络检索到你的联系方式。面对TA的咨询,你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门槛将蹭咨询者过滤掉。
在上一期里,我们分享了知识权领域的大咖C律师的成长故事。C律师就谈到,经常有年轻律师向其诉苦,说某个客户在网络上找到他的信息后,每次一咨询就是23个时,而且不少咨询半年都不一定形成委托,获得收费。面对年轻律师的困扰,C律师的建议是
跟客户只聊15分钟。然后跟客户说,你要么我办公室面对面交流;要么你不在北京的话,请把你的案卷复印件或者扫描件发给我,我跟你详细谈案情。一般说,如果确实是想找律师的,基本都会按你的要求处理。而那些想蹭咨询的人,一个个律师轮流着问,然后准备自己去做的,他既不会跟你见面,也不会把案卷给你。那么以后他再给你打电话,你就可以不接。因为这个客户对我们的专业不尊重,所以我们需要把这些所谓的客户过滤掉。
总之,掌握一些方法,将蹭者剔除出去。我们才能更好地,将有限的精力投入给那些尊重和信任我们的朋友,那些认可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朋友。
免费?又有什么不可以呢?